第3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(脂质部分)

(1)脂肪

① 元素组成:$\boldsymbol{\text{C、H、O}}$
② 脂肪是由 $\boldsymbol{\text{甘油和脂肪酸}}$ 发生反应而生成的酯,即 $\boldsymbol{\text{三酰甘油}}$,又称 $\boldsymbol{\text{甘油三酯}}$。
③ 植物脂肪和动物脂肪的区别:植物脂肪大多含不饱和脂肪酸,常温下呈液态;动物脂肪大多含饱和脂肪酸,常温下呈固态
④ 脂肪的功有:良好的储能物质保温作用缓冲和减压,保护内脏器官

(2)磷脂

① 磷脂的元素组成:$\boldsymbol{\text{C、H、O、N、P}}$
② 磷脂的功能:构成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等生物膜的重要成分

(3)固醇类物质包括

① 胆固醇的作用有: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;参与人体血液中脂质的运输;②性激素的作用有: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,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;维生素D的作用是 促进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

长句作答(糖类&脂质)

  1. 葡萄糖是单糖,可直接进入细胞;蔗糖是二糖,需水解为单糖(葡萄糖和果糖)才能被细胞吸收,故不能静脉注射
  2. 米饭、馒头富含淀粉,淀粉水解为葡萄糖,糖尿病患者血糖调节异常,需定量摄入避免血糖升高
  3. 不是,如纤维素(植物细胞壁成分,非能源)、核糖/脱氧核糖(构成核酸,非能源)
  4. 脂肪含H比例高,氧化放能多,但脂肪不溶于水、氧化分解慢且耗氧多;糖类易溶、氧化快(有氧/无氧均能分解),供能更迅速,故为主要能源
  5. 油料种子含脂肪多,脂肪氧化需大量氧,播种浅利于吸收氧气,满足萌发时的能量需求
  6. 维生素D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,故补钙同时补VD可增强钙吸收效率

基础判断(脂质&糖类)

  1. $\boldsymbol{\times}$(脂肪不含N、P,磷脂含N、P)
  2. $\boldsymbol{\times}$(耐极端低温细菌的膜脂含不饱和脂肪酸,维持流动性)
  3. $\boldsymbol{\times}$(萌发时脂肪水解,有机物种类增加,如生成脂肪酸、甘油等)
  4. $\boldsymbol{\times}$(胆固醇是小分子,不属于生物大分子)
  5. $\boldsymbol{\times}$(脂肪不是聚合物,无“单体连接”;糖类中仅多糖是单体连接而成)
  6. $\boldsymbol{\checkmark}$(葡萄糖可在脂肪细胞合成甘油三酯)
  7. $\boldsymbol{\times}$(脂质不是生物大分子,如脂肪、磷脂均为小分子)
  8. $\boldsymbol{\times}$(磷脂水解产物含甘油、脂肪酸、磷酸、含氮碱基等,不止甘油和脂肪酸)
  9. $\boldsymbol{\times}$(钙是骨骼主要成分,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)
  10. $\boldsymbol{\times}$(磷脂含C、H、O、N、P,胆固醇含C、H、O,故磷脂元素种类更多)
  11. $\boldsymbol{\checkmark}$(胆固醇参与血液中脂质运输)

第4节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

一、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:$\boldsymbol{\text{氨基酸}}$

  1. 氨基酸的结构通式:$\boldsymbol{\ce{R-CH(NH2)-COOH}}$
    氨基:$\boldsymbol{\ce{-NH2}}$ 羧基:$\boldsymbol{\ce{-COOH}}$ 氨基酸的元素组成:$\boldsymbol{\text{C、H、O、N(有的含S)}}$
  2. 结构特点: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 $\boldsymbol{\text{一个氨基}}$ 和 $\boldsymbol{\text{一个羧基}}$,并且都有 $\boldsymbol{\text{一个氨基}}$ 和 $\boldsymbol{\text{一个羧基}}$ 连接在 $\boldsymbol{\text{同一个碳原子}}$ 上。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 $\boldsymbol{\text{H}}$ 和一个 $\boldsymbol{\text{R基}}$。
  3.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 $\boldsymbol{\text{21}}$ 种,$\boldsymbol{\text{R基}}$ 的不同导致氨基酸的种类不同。甘氨酸的R基是 $\boldsymbol{\ce{-H}}$,丙氨酸的R基是 $\boldsymbol{\ce{-CH3}}$。
  4. 分类:
    必需氨基酸是指 人体不能合成,必须从食物中获取的氨基酸
    非必需氨基酸是指 人体能自身合成的氨基酸
    在评价各种食物中蛋白质成分的营养价值时,人们格外注重其 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

二、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

  1. 形成:许多氨基酸分子通过 $\boldsymbol{\text{脱水缩合}}$(方式)形成肽链。一个氨基酸分子的 $\boldsymbol{\text{氨基(-NH₂)}}$ 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 $\boldsymbol{\text{羧基(-COOH)}}$ 参与反应,同时失去一分子水。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 $\boldsymbol{\text{肽键(-CO-NH-)}}$。
  2. 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: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 $\boldsymbol{\text{种类}}$、$\boldsymbol{\text{数目}}$、$\boldsymbol{\text{排列顺序}}$ 的不同,肽链的 $\boldsymbol{\text{盘曲、折叠方式}}$ 及形成的 $\boldsymbol{\text{空间结构}}$ 不同。

三、蛋白质的功能

  1. 许多蛋白质是构成 $\boldsymbol{\text{细胞和生物体结构}}$ 的重要物质,称为 $\boldsymbol{\text{结构蛋白}}$,如 肌肉蛋白、血红蛋白
  2. $\boldsymbol{\text{催化}}$ 作用,绝大多数 $\boldsymbol{\text{酶}}$ 是蛋白质;
  3. 有些蛋白质具有运输的功能(如红细胞中的 $\boldsymbol{\text{血红蛋白}}$ 能运输氧气);
  4. 有些蛋白质起 $\boldsymbol{\text{调节}}$ 的作用,能够 $\boldsymbol{\text{调控}}$ 机体的生命活动,如胰岛素能调节血糖;
  5. 有些蛋白质有 $\boldsymbol{\text{免疫}}$ 功能(如人体内的 $\boldsymbol{\text{抗体}}$ 是蛋白质,可以帮助人体抵御病菌和病毒等抗原的伤害)。

四、蛋白质的变性、盐析

五、计算

  1. 有20种氨基酸若干,形成含有10个氨基酸的多肽(链状),这样的多肽可以有 $\boldsymbol{20^{10}}$ 种。
  2. 由n个氨基酸形成一条肽链时,脱去 $\boldsymbol{n-1}$ 分子水,形成的多肽含 $\boldsymbol{n-1}$ 个肽键,至少有 $\boldsymbol{1}$ 个游离的羧基和氨基。
  3. 由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时,脱去 $\boldsymbol{n-m}$ 分子水,形成 $\boldsymbol{n-m}$ 个肽键,至少有 $\boldsymbol{m}$ 个游离的羧基和氨基。如果已知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a,这个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$\boldsymbol{a\cdot n - 18\cdot (n-m)}$(脱水的质量,18为水的分子量)。

六、基础判断

  1. $\boldsymbol{\times}$(蛋白质和DNA空间结构不同,蛋白质空间结构多样,DNA是双螺旋)
  2. $\boldsymbol{\times}$(食物中的蛋白质需水解为氨基酸才能被吸收)
  3. $\boldsymbol{\times}$(细胞外也有蛋白质,如血浆蛋白)
  4. $\boldsymbol{\times}$(多肽链内是肽键,核酸单链内是磷酸二酯键,非肽键)
  5. $\boldsymbol{\checkmark}$(钙调蛋白是蛋白质,合成场所为核糖体)
  6. $\boldsymbol{\times}$(变性是空间结构破坏,肽键未断裂)
  7. $\boldsymbol{\times}$(蛋白质中C元素质量分数高于N,如甘氨酸中C占比更高)
  8. $\boldsymbol{\times}$(胶原蛋白的氮主要存在于肽键,而非氨基)
  9. $\boldsymbol{\times}$(核酸高温变性后降温可复性,蛋白质变性不可逆)
  10. $\boldsymbol{\times}$(沸水使蛋白变性,但肽键未断,仍与双缩脲试剂显色)

第5节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

一、核酸及核苷酸

  1. 核酸的种类:$\boldsymbol{\text{脱氧核糖核酸(DNA)}}$、$\boldsymbol{\text{核糖核酸(RNA)}}$(写出中文名称及英文缩写);
  2. 核酸的功能:携带遗传信息,在生物体的遗传、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起关键作用
  3. 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:$\boldsymbol{\text{核苷酸}}$
    (1)一分子核苷酸由 $\boldsymbol{\text{一分子磷酸}}$、$\boldsymbol{\text{一分子五碳糖}}$ 和 $\boldsymbol{\text{一分子含氮碱基}}$ 组成。
    (2)碱基A是 $\boldsymbol{\text{腺嘌呤}}$、T是 $\boldsymbol{\text{胸腺嘧啶(DNA特有)}}$、C是 $\boldsymbol{\text{胞嘧啶}}$、G是 $\boldsymbol{\text{鸟嘌呤}}$、U是 $\boldsymbol{\text{尿嘧啶(RNA特有)}}$。
    (3)DNA与RNA的区别:
类别 DNA RNA
基本单位 脱氧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
含有的碱基类型 A、T、C、G A、U、C、G
含有的五碳糖类型 脱氧核糖 核糖

在绝大多数生物体的细胞中,DNA由 $\boldsymbol{\text{两条}}$ 链构成,RNA由 $\boldsymbol{\text{一条}}$ 链构成。
4. 核苷酸、核酸的组成元素:$\boldsymbol{\text{C、H、O、N、P}}$
5. 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信息储存在 $\boldsymbol{\text{DNA}}$ 中;HIV、SARS等RNA病毒的遗传信息储存在 $\boldsymbol{\text{RNA}}$ 中。
6. $\boldsymbol{\text{核苷酸的排列顺序}}$ 代表遗传信息。DNA具有多样性的原因: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;RNA具有多样性的原因:核苷酸排列顺序多样,且单链可折叠形成复杂结构

二、长句作答

  1. (1)这种缝合线可以被人体组织吸收的原因是 胶原蛋白是蛋白质,可被酶水解为氨基酸,被细胞吸收
    (2)证明这种缝合线中含有蛋白质的思路是 取样,加入双缩脲试剂,若溶液呈紫色,则含蛋白质
  2. 不一定,如蛋白质加工(如胰岛素折叠)时空间结构改变,但仍有活性(未变性)
  3. 尿酸含氮,核酸含氮碱基,痛风患者摄入核酸过多,分解产生更多含氮废物(尿酸),加重病情

三、基础判断

(1)$\boldsymbol{\times}$(核酸不能直接增强基因修复能力,基因修复是复杂过程)
(2)$\boldsymbol{\checkmark}$(DNA指纹利用个体DNA碱基排列的特异性)
(3)$\boldsymbol{\times}$(蛋白质和DNA空间结构不同,合成时模板不同:蛋白模板是mRNA,DNA模板是DNA)
(4)$\boldsymbol{\times}$(人体细胞遗传信息储存在DNA中,RNA是传递/转运工具)
(5)$\boldsymbol{\times}$(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基质中,编码部分呼吸酶)

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 细胞膜—系统的边界

一、细胞壁

  1. 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:$\boldsymbol{\text{纤维素和果胶}}$;2. 特点:$\boldsymbol{\text{全透性}}$;3. 功能:$\boldsymbol{\text{支持和保护细胞}}$

二、细胞膜

  1. 细胞膜的制备
    (1)选材:$\boldsymbol{\text{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}}$,原因是 无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,易获得纯净细胞膜
    (2)将细胞放在清水中制备细胞膜的原理是:红细胞渗透吸水涨破
    (3)如果给试管中的人红细胞稀释液中加入蒸馏水,细胞破裂后,还需用 $\boldsymbol{\text{离心}}$ 方法才能获得较纯的细胞膜。

  2. 细胞膜成分:主要是 $\boldsymbol{\text{脂质和蛋白质}}$,还有少量的 $\boldsymbol{\text{糖类}}$。其中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主要是 $\boldsymbol{\text{磷脂}}$,动物细胞膜还有少量 $\boldsymbol{\text{胆固醇}}$。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,蛋白质的 $\boldsymbol{\text{种类}}$ 和 $\boldsymbol{\text{数量}}$ 越多。

  3. 生物膜的探索历程
    ①19世纪末,欧文顿发现 溶于脂质的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,推测膜含脂质
    ②1925年,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,在空气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,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。他们由此推断 细胞膜由两层脂质分子构成
    ③1935年,丹尼利和戴维森研究细胞膜张力,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—水界面的表面张力,推测细胞膜除含脂质外,可能还附有 $\boldsymbol{\text{蛋白质}}$(蛋白质表面张力低)。
    ④1959年,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 暗—亮—暗 三层结构,并大胆地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 蛋白质—脂质—蛋白质 的统一结构。
    ⑤1970年,科学家用 $\boldsymbol{\text{荧光}}$ 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的蛋白质进行融合实验,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 $\boldsymbol{\text{流动性}}$。
    ⑥1972年,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 $\boldsymbol{\text{流动镶嵌模型}}$ 被大多数人所接受。

  4. 生物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:
    ①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 $\boldsymbol{\text{脂质和蛋白质}}$;
    ② $\boldsymbol{\text{磷脂双分子层}}$ 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。蛋白质以不同方式 $\boldsymbol{\text{镶嵌、贯穿、覆盖}}$ 在磷脂双分子层中,有的蛋白质 $\boldsymbol{\text{镶}}$ 在磷脂双分子表面,有的 $\boldsymbol{\text{部分或全部嵌入}}$ 磷脂双分子层中,有的 $\boldsymbol{\text{贯穿}}$ 整个磷脂双分子层。
    ③ $\boldsymbol{\text{磷脂分子}}$ 可以流动,$\boldsymbol{\text{大多数蛋白质分子}}$ 可以运动,因此膜具有 $\boldsymbol{\text{流动性}}$。

  5. 细胞膜的 $\boldsymbol{\text{外}}$ 表面还有糖类分子,与蛋白质结合形成 $\boldsymbol{\text{糖蛋白}}$,或与脂质结合形成 $\boldsymbol{\text{糖脂}}$,这些糖类分子叫做 $\boldsymbol{\text{糖被}}$。糖被与细胞表面的识别、细胞间的 $\boldsymbol{\text{信息交流}}$ 等功能有密切联系。

  6. 细胞膜的功能 ① $\boldsymbol{\text{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}}$;② $\boldsymbol{\text{控制物质进出细胞}}$;③ $\boldsymbol{\text{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}}$。

  7. 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:
    ①通过细胞分泌的 $\boldsymbol{\text{激素(如胰岛素)}}$ 间接传递信息;
    ②通过相邻两细胞的 $\boldsymbol{\text{细胞膜直接接触}}$ 传递信息(如精子和卵细胞识别);
    ③通过相邻两细胞间形成 $\boldsymbol{\text{胞间连丝}}$ 进行信息交流(植物细胞)。

  8. “染色排除法”的原理: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,台盼蓝不能进入;死细胞的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,被染色

  9. 用丙酮从人的胰岛B细胞中提取脂质,在空气和水的界面铺展成单层,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远大于胰岛B细胞表面积的2倍。原因:胰岛B细胞除细胞膜外,还有细胞器膜和核膜,这些膜也含脂质,故总脂质面积更大

  10. 球形脂质体:在a处(磷脂头部,亲水端)可以嵌入 $\boldsymbol{\text{亲水}}$ 性药物,在b处(磷脂尾部,疏水端)可以嵌入 $\boldsymbol{\text{疏水}}$ 性药物。

三、基础判断

(1)$\boldsymbol{\checkmark}$(细胞膜都含脂质和蛋白质)
(2)$\boldsymbol{\times}$(植物细胞膜不含纤维素,纤维素是细胞壁成分)
(3)$\boldsymbol{\checkmark}$(胆固醇调节动物细胞膜流动性)
(4)$\boldsymbol{\times}$(变形虫胞吞依赖膜蛋白参与识别和运动)
(5)$\boldsymbol{\checkmark}$(囊泡与细胞膜融合依赖流动性)
(6)$\boldsymbol{\times}$(膜的流动性使膜蛋白分布不对称,而非均匀分散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