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环境稳态知识梳理
1. 定义与意义
- 定义: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动态平衡(非固定不变)。
- 意义:
- 维持细胞正常代谢和生命活动。
- 保证各器官系统协调运作。
- 稳态失衡会导致疾病(如酸中毒、高烧)。
2. 内环境组成及关系
- 组成:
- 血浆(含蛋白质、无机盐等)。
- 组织液(细胞间液)。
- 淋巴(淋巴管内的液体)。
- 关系:
- 血浆 ↔ 组织液:通过毛细血管壁双向渗透。
- 组织液 → 淋巴:单向进入毛细淋巴管。
- 淋巴 → 血浆:通过淋巴循环回流。
3. 理化性质及调节
- pH平衡:
- 正常范围:7.35~7.45。
- 调节机制:
- 缓冲系统(如NaHCO₃/H₂CO₃)。
- 肺排出CO₂,肾脏调节HCO₃⁻。
- 体温调节:
- 正常范围:36.5~37.5℃。
- 调节中枢:下丘脑。
- 过程:
- 寒冷环境:产热↑(战栗)、散热↓(皮肤血管收缩)。
- 炎热环境:散热↑(汗腺分泌、血管舒张)。
- 渗透压平衡:
- 正常值:约770kPa。
- 调节机制:
-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→ 抗利尿激素(ADH)释放 → 肾小管重吸收水。
4. 调节机制
- 神经-体液-免疫调节网络:
- 神经调节(快速):
- 体液调节(缓慢持久):
- 免疫调节:
- 反馈调节:
- 负反馈(核心机制,如体温、血糖调节)。
- 正反馈(少见,如血液凝固)。
5. 失调与疾病
- pH失衡:
- 酸中毒(血浆pH<7.35)或碱中毒(pH>7.45)。
- 体温异常:
- 水肿:
- 尿毒症:
6. 实验与实例
思维导图设计建议
- 中心主题:内环境稳态。
- 主分支:定义、组成、理化性质、调节机制、失调、实例。
- 可视化技巧:
- 用不同颜色区分调节机制(神经-蓝色、体液-绿色、免疫-红色)。
- 用箭头标注物质交换方向(如血浆↔组织液)。